Jeremy 明天要上小學,所以想寫一篇文章回顧一下,做為荒廢很久的成長日記中的某個段落的記錄。
時間過得很快,這是所有已經經歷過的人都會講的一句話。
「Jeremy 要上小學了,好快!」 — 這是我這幾年當爸爸後,親身經歷後的感想。
看別人的人生變化,總覺得時間過得很快。人生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,在台灣,需要服役的男性朋友們,恐怕在服役時都覺得度日如年 — 我服役時,不時不刻在看手錶跟日曆,總希望可以調快時間,趕快過去,可是旁人往往是一副「不會啊,這麼快就退伍了呀?」
結婚、生子,亦復如此。可是日子總是很快就過去了。
養育兒女是一段漫長的旅程,等小孩子都長大後,很多人可能才頓然發覺「時間,怎麼就這麼快過去了,不是才剛哇哇墜地而已」,然後總是抱著相簿回味。這種情景,每個人一生中在不同時刻、場合要經歷過很多回。
女人生孩子最辛苦,不過旁人看起來就像看幾張照片的變化般的輕鬆。當女人聽到「幾個月了?哇,好快!什麼時候生?」這句話時,明明知道就是要熬上三十幾週,但其實真正心裡想的是「到底什麼時候才能讓老娘卸貨」。
是的,男生服役時,有些人有過背著槍枝、行囊的行軍經歷,但絕對難以體會看著鏡中的自己日益變形的身材,為了胎中小孩子營養健康而吞下的食物、熱量,哪怕是自己不喜歡的,但對小孩子有幫助的,以及長達三十幾週背負在身上一團肉 — 他有生命,所以還不只是一團肉 — 得小心照護。
把一個人拉拔長大,看似漫長的旅程 — 是的,對當事人是如此 — 不過也只是人生中的一段經歷,如果這麼看待,也許日子會過得快樂些。
人生是漫長且瞬幻的旅程
每個人生下來,其實就開始了探索這個世界的歷程。
這個探索的過程是有趣的,有一段時間,探索的路會跟其他人交錯,或是受到其他人的影響,走了一段別人的路,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,每個人走的路也都是自己獨有的。
有人可能會質疑,「誰說的,那個鄰居的兒子,就是上了誰誰誰的課,所以成績才這麼好」。
這種聲音在我們人生歷程中,或聽過父母,或聽過街坊鄰居,或聽過朋友提到過也好,但絕大部分人都只是選擇自己容易相信或接受的那一面,認定為事實,於是,有些人便因此以為,複製同樣的路,就可以到達同一個彼端。不過,事實上,可能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。但最後可能大家還是不斷做同樣的這件事 — 企圖複製別人。
「我今天去問黃小姐,她說那些課外教本沒有用,可是國語日報真的會有幫助……我們以前就是沒有訓練,所以…我真的覺得閱讀習慣很重要。」(略)
「等等,打斷你一下,可以聽我講一句話嗎?閱讀很重要,我認同。」「但是,其實你不必太過擔心兒子學不會,所以塞給他很多東西,我們小時候也從來沒擔心過,還不是這樣過來了…」「我小時候從來沒看過國語日報,以前哪有錢要這個,要那個…我國語還不是講得很標準(這是冷笑話)」
這是今天晚上我們家的家庭對話,因為 Jeremy 明天要上小學了,對媽媽來講,從 Jeremy 出生後的每天都是新的經歷,以前從來沒有過的,所以顯得特別緊張。這一切都得靠自己學習、體驗,或是透過親朋好友、鄰居口耳聽來的「方法」,其中有些是成長過程中,有形或無形地繼承自父母一輩的想法,更多來自我們自己過去的親身經驗 — 我也不曉得自己思考的是否正確,不過「我只是不想複製自己的經歷在自己的孩子身上,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」。
不過,生命裡有些事情是必須靠體驗後的自發性思考構築而成的。閱讀跟唸書,乃至其他事物,我覺得都是一樣的道理。如果沒辦法變成小孩子自己的興趣,大人再怎麼從旁施加壓力,往往會得到反效果。而家長總會被自己的經驗法則所迷惑,所以認定這樣的路數行得通,最後搞得孩子很不快樂,家長自己也氣得要死。糟糕一點的, 可能因此讓小孩子對原本可能感興趣的事物,在心裡頭開始有了不好的印象而打從心裡起反感,這樣反而是適得其反。
其實,每個人真的不同。
我沒辦法做出一個模子,然後把小孩子倒進去,便期待他依照預設的模型塑型,變成你想要的樣子。我甚至認為,在親子教養上,這世界並不存在這樣的模子 — 如果有,我想唯一可能存在的模子會是「家教」。每個人的家教的確是受著父母言行舉止、生活環境,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 — 不過,即便是受到如此的影響,也很難像模子般地完全複製一個人的氣質、氣度。
「教養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
我不是什麼教育家,也不是什麼成功人士,當然,更肯定不是超級老爸,所以我其實不知道「教養」到底怎麼做才對,教養其實並沒有標準答案。或許換個角度,其實我也是在做實驗(我承認我很喜歡做實驗),用我自己的想法在教育 Jeremy。
我居住的社區有很多爸爸媽媽,身邊也有不少前同事、朋友同樣有了小孩,他們常常是我可以觀察的對象。不過,有的時候,我總會感覺,現代的父母是不是因為少子化的緣故,所以顯得特別小心翼翼,或是特別把小孩子看顧得特別仔細,生怕哪裡疏忽了,小孩子就會受傷了,或是怎麼了?
Com’on,沒有那麼嚴重。
記得以前常聽到人家說「小孩子隨便養也會長大」,我雖然不同意這種說法,但也不完全否定這個論點 — 同一句話,有很多面向,端看你如何去解讀。
我記得小學時候,學校要我們養蠶,有些同學總會特別自己的蠶寶寶不會長大,或是不吃葉子了,一下子想看他長得怎麼樣,一下子想給其他同學看,因此抓來抓去,最後蠶寶寶很快就死了。
成長歷程中,總有些時候真的需要「隨便養」的時候。例如:小孩子學爬的時候,你不能老是怕他跌倒,卻護著不讓他自己嘗試 — 當然,也不敢完全不看著。
有的時候,父母看得越緊張,對小孩子無形中造成的壓力越大,或在無形中養成依賴的習慣,也許在當下真如父母期待進行了,但事後所得到的結果也許會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。其實,父母對孩子的適時放手,才是真正影響一個小孩子成長的主要因素。如果觀察身旁的人,也許會發現那些表現得很出色的人,可能他們的父母都是不過度插手呢!
Jeremy 剛出生時,我還在 Yahoo! 任職,公司一位業務高階主管說。
「你兒子跟我兒子一樣是魔羯座,魔羯座的男孩子很有自己一套想法,不太想大人插手的」
我對星座沒興趣也沒做太多研究,不過,不讓大人插手,大人也可以樂得輕鬆,不是嗎?
「讓孩子嘗試錯誤」其實就是一種「隨便養」的「適時放手」的態度,要是隨時都緊盯著,或是要每一件事情都做到盡如己意,只怕會先累死家長吧。
童年,就該是屬於『童』年啊
很多人都會當孝子、孝母,辛苦地陪著小朋友,在傍晚送往才藝班,各種不同的課程都有,有的人讓我甚至懷疑是不是當了星爸星媽了,連週末也不放過,像在趕場賺錢似的拼命。我們社區的家長們當然也不例外。
我老婆對教育的想法跟我完全南轅北轍,其實是服膺這一套的,只是沒有那麼誇張。
其實,這個時候,我寧可帶小孩子出去接觸大自然,或許在附近走走、曬曬太陽,或是去國父紀念館或是河濱公園放風箏。
「那個鄰居張先生他兒子跟你兒子同年,他都送他兒子去上英文課,還去上數學,禮拜六還有鋼琴課耶」
「嗯,恭喜他。可是我不姓張,所以我不會跟他一樣」— 我老婆是標準的天平座,什麼都喜歡放在天平上秤量一下。
我緊接著說。「這麼小就要受父母的期待摧殘,這樣好嗎?我媽媽以前養過雞,她曾經說過『有些養雞的人很夭壽,為了讓雞快一點長大,所以用打針的(注射生長激素),但那種雞肉都不好吃』。童年,就該是屬於『童』年啊。」
我有時候也會妥協,「好,就依你的意思,試試看」 ,我其實是抱著做實驗來驗證的心態,讓我老婆去測試她自己的想法。當然,很快就會從孩子的表情跟態度中得到印證 — 那樣小孩子並不會快樂。
不過,平常我會仔細觀察小孩子的喜好,或是日常生活裡的一些小細節,比如說,我發現 Jeremy 沒事的時候,就喜歡拿著筆到處畫 — 家裡的牆壁是慘痛的代價 — 我老婆常會說「你這個畫得好醜,應該要這樣畫…」,總會被我遏止,「他畫這樣很好啊,妳不必教他『該怎麼畫』,我們大人的腦袋跟心裡都是受了社會環境污染過了,有時候小孩子心裡想的才是最純淨的,就像璞玉般的。就讓他畫自己想畫的東西吧,他有興趣,我就讓他多接觸。」
所以後來我讓 Jeremy 去上畫畫課,其實是從日常觀察到他的偏好而來的結果,當然也是詢問他個人意願下的決定。
我的心態很簡單「凡事都需要興趣,唯有感興趣的事,才最有可能得到最好的結果」。所以我喜歡讓小孩子做不同嘗試的探索式學習,從摸索自己的興趣開始,父母其實扮演的其實是一個引導、橋樑的角色,而非介入替小孩子決定特定方向的「駕駛」。
我曉得很多父母或許不是十分贊同,但假如把小孩子的人生當成是一條路,真正的駕駛其實是小孩子自己,父母也許會引導、指引,不過適時坐下來在小孩子的人生路途中,扮演乘客的角色,欣賞沿途的風景,其實也是為人父母不錯的體驗。
「不刻意介入」其實是我在教養上體悟出來的道理,雖然我不曉得結果會如何。
後記
我老婆買過、看過不少親子教養書籍,我倒是很少買來看。
原因其實很簡單:「別人總是販賣著世俗的『成功』,而我們總是比較樂意接受社會環境下定義的『成功』,卻不見得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。」
「你兒子這個地方錯好幾次,你都不擔心嗎?這樣以後怎麼跟得上人家?」
「我不在乎他跟不跟得上人家,只在乎他跟不跟著上自己耶。如果他知道哪裡錯,比老爸老媽要不斷去提醒他來得好吧?」
「那以後…」(被我打斷了)
「以後再說吧。他才幾歲,以後的日子還很長,別急。」
這是我們很多對話中的一段。
待續,夜深了,暫且行筆至此。
從現在開始要調整自己作息,進入小學時區了,呵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