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段好久以前我跟我老婆對於 Jeremy 教育的對話。
「我想等兒子拼音學會了,慢慢會看書時就可以陪他多看看書,可是兒子現在才剛要上幼稚園,應該還沒辦法…」
「可以先從圖畫書開始啊,然後透過講故事…講故事時,也可以用問問題的啊」「兒子現在就是在開化期,你不要去限制他(不要告訴他:這個不行,而是換一個方式:也可以這樣比較好),他以後就會發展得很好」我說。
「可是台灣教育環境是這樣的模式,我們已經讓兒子過得很愉快、很沒壓力的童年了」我老婆很擔心的說著。
我必須承認,教育環境,每個人都擔心,我也擔心,但如果你繼續在這個地方生活,那並非你可以輕易改變的。
「你不要管教育環境,而是要去管你怎麼樣去形塑你兒子的興趣跟個性,你如果只是要他會念書,以後跟別人就沒兩樣,其實相對是沒有競爭力的。所以不要擔心他什麼不會,你只要去引導他就好,也不要在他面前這樣講,相信我,你以為他不懂,但小孩子記憶力很好,你講的每一句話都會聽進去,你常講,以後他會一輩子記得。」
小孩子就像一塊海綿,不斷的吸收新知。連我自己到現在都像是一塊海綿,每天睜開眼都在吸收…只是吸力沒有小朋友強了。:-P
「我知道啊,所以我一直讓他去玩美術啊。那只能盡可能取一個平衡點,說真的,如果小學後他什麼都不行,同學也會笑他耶。這是在台灣孩子的悲哀,但也是一個必須面對的事實啊!」媽媽真的會比較擔心兒女,我必須這麼講。
「不會,你的家庭教育跟觀念正確,他就不怕人家笑…」
「總不能永遠最後一名吧!!呵呵…」我老婆很擔心小朋友跟不上別人,非常擔心。
我可以體會這種心情,因為我小時候,我自己的父母親也這麼擔心過,這算是為人父母與生俱來的天性之一吧,總是擔心自己孩子吃不飽、穿不暖,女兒嫁人擔心她不幸福…。
我這麼告訴我老婆:「你越怕,越會引導他被社會牽著走,如果你在意的是名次…那我們家從小到大沒人最後一名過啦,這點一點都不必擔心。」
「你媽常說,你弟國小時都快最後一名了,也是你爸找家教來教把他拉起來的,不然你弟現在的人生也許完全不同也有可能啊!」
「我弟的問題跟家教無關,只是開竅得時間晚一點而已。但他後來開化後,就變很好啊,到最後他念的是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啊,還比我好」
x x x x x x x
「人都是訓練出來的,天才都只是那萬分之一。人如果笨,只有幾種狀況,一種是天生有缺陷, IQ 低,另外一種就是不努力、沒有好的、正確的訓練或引導,IQ 正常的人,只要你用正確的方式去啟發、引導他,讓他可以自己思考,這樣產生出來的動力才會是正向的。」
「我們兒子在別人看來已經過得很愉快了,說真的,我已經沒給兒子什麼壓力了」我老婆言談間還是很擔心。
「這樣很好啊,不是嘛?」「…小孩子不必太早給他壓力,不要太在意很多事情,讓他自由發展,給他空間比較重要」
「但慢慢長大,還是要有基本能力,所以要慢慢讓他清楚為什麼要讀書」
「這些你現在根本不必過度擔心,他才三歲。從小,你爸媽也沒想過這些問題啊,隨著年紀增長,他會接觸到不同環境、不同的人,接受應該有的學校教育,自然就會了」「你爸媽也沒教過你英文、數學啊,只有學校教你,其他的你自己就會去摸索了」
「也許不是為了分數而讀書,是為了讓自己能成長有目標而讀書,這樣兒子才會越大越不懂得為什麼要讀書」我老婆似乎有點知道我的意思了,但還是帶著擔心的語氣。
「沒錯。可以培養出讀書興趣,內化成他自己自動自發喜歡、想去讀書,不必一定是教科書,他就會自己去尋找知識,反之,那就是別人的、父母的壓力下,才想去唸書,想跟別人比,才想去唸書的話,長大了,這些都不會屬於他自己的。總之,你不必太過度擔心這些。」
x x x x x x x
教育小孩很有趣,也很辛苦。媽媽懷胎十月很辛苦,男人無法體會。
我個人覺得父母是引導者,是 supporter…我希望我的孩子知道他自己要什麼,我會從旁引導。
父母只要做好家庭教育,給小孩正確的觀念。對小朋友來講,就
台灣的教育環境下,你還是可以培養出很不一樣的小孩,因
我們已經太多「通才」了。每個人都幾乎一樣,這樣大家競爭
我自己的成長教育也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。對於「為什麼要念書
但並沒有內化為我自己的東西,因為僅止於是在父母期待下
x x x x x x x
共同激盪的親子教育間的對話,總是最有趣、最令人回味的。